盛唐时期,中国的国力,经济,文化都达到了空前鼎盛的高度。那个时候,日本为了学习先进的唐文化,前前后后向大唐帝国派了19次遣唐使,数量之多,规模之大,空前绝后。
公元630年,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,从630-895年的260多年间,日本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,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19次遣唐使,其中尤以阿倍仲麻吕、吉备真备随行的第八次遣唐使最为著名。日本政府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,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,有时多至500余人。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、文化艺术、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,通过他们传入日本,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李渊建唐后的12年,日本天皇舒明就第一次派出了遣唐使,到唐朝灭亡,一共有19次遣唐使来华。
公元894年,日本像平常一样认命菅原道为遣唐使来中国。但是在他的死谏下,日本遣唐从此告一段落了。
日本遣唐使大致分为四个阶段:第一阶段为建立唐朝到659年,这一时期,日本主要学习大唐文化和外交,用来帮扶日本落后的政治体制,并以此名义来探查大唐对朝鲜半岛的态度。第二阶段为白江口大战后,日本处于地理上的孤立和局面的落后,这时期遣唐为了改善与大唐的关系,修补白江口战役的裂痕。
第三阶段也是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,日本为了将唐朝丰富的生活资料带回他们国家。第四阶段是唐朝开始呈现衰落的迹象,这个时期唐朝正经历着内忧外患,日本也丧失了追求文化的热情,再加之遣唐使的经费支出不足。所以日本在894年做出了停止遣唐的决定。
其实在众多的遣唐使中,第二阶段尤其重要,白江口一战,日军惨败后,深知自己不是中国的对手,于是他们连连派人来华求和,东亚地区的格局在此战后重新确定,日本也在此后九百年未敢入侵朝鲜半步。
藏族居住文化历史十分久远
藏族居住文化的历史十分久远。考古资料提供的证据表明,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藏族的民居建筑便有了相当的发展和较高的水平。昌都卡若遗址共发掘出房屋基址28座,有圆底房屋、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种类型。
千百年来,藏族民居的基本建筑和农区城镇房屋皆为平顶的居住形式,一直延续至今。藏族民居的形式和结构因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、气候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。从总体上看,西藏农区(含半农半牧区)的民居,大都是二三层的楼房或一层的平房。
《旧唐书.吐蕃传》称当地“屋皆平头,高至数十尺。”由此可知吐蕃时期民居的面貌。时过一千余年后成书的《西藏志》记述其时的西藏房舍是:“房皆平顶,砌石为之,上覆以土石,名日碉房。有二三层至六七层者。凡稍大房屋中堂必雕刻彩画,装饰堂外,壁上必绘一寿星图像。凡乡居之民多傍山坡而住。”这些记述与西藏腹地的民居情况基本相合。
西藏农区的楼房多为二层,一般为石木结构。墙体多为石砌,一层方石叠压一层碎薄石,以泥合缝。有的地方,墙体下部为石块垒砌,上部墙体为板夯土墙。住宅楼大多呈正方形或纵长形,底层为圈养牲畜,堆放杂物用,一般不开窗。二层为主人活动的主要场所,包括主室、贮藏室、经堂、楼梯间等。
屋顶均为平顶,一般在屋顶四周的墙上还要加砌女儿墙,在屋顶四角搭建约半人高的墙垛以插挂经幡。顶层又分作两部分,前为晒台,后为平顶屋。此屋既可作生产或生活性用房,又可装饰用作经堂或接待喇嘛、贵宾用。晒台则是人们晾晒作物、打晒粮食的地方。
除楼房外,西藏各地还有大量单层建筑的平房。平房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样式与楼房建筑无异。平房的宅院一般较大,多砌高大的围墙,宅院内圈养牲畜、堆放杂物。院墙有用柴薪堆积而成的,有夯墙的,也有用土坯砖建的。宅院的门一般都南向而开。
藏族民居注重大门的装饰。大型宅院的大门由门框、门楣、斗拱组成。门楣连着斗拱,斗拱多用蓝、红、绿三色彩绘,门楣上印烫金符咒。门楣的上方形成凸字形状,中间留有约一尺见方的空间,用木头做框,镶以玻璃作为佛龛,里面供奉主人喜欢的佛像或圣物。门框边的墙体用黑漆涂绘,上窄下宽。大门多为单扇,颜色朱红或乌黑。有的在门上钉三条铜或铁质的装饰片,许多是在门上绘日月形状的符号。
西藏农区民居的外墙颜色主要是白色,但各地又有差异。拉萨林周一带,墙体呈当地泥土的自然土黄色。后藏萨迦一带墙体以深蓝灰色为底色,再竖画白色的色带。
中国历史上首位官封的“圣人
在中国历史上,有一位中国历史上的首位官封的“圣人”。这位“圣人”是由当朝帝王钦定的活“圣人”,他被赐名傅说(音月),是商代“武丁中兴”时期的首辅重臣,比孔子早约八百年。
商代自成汤传至武丁已是二十二帝,期间因水灾等因素“五迁”王都。据《史记.殷本纪》记载,武丁是一个胸怀大志的明君,坐上帝位后即日思夜想着如何复兴殷商,但苦于找不到辅佐自己的好帮手,于是便“三年不言,政事决定于冢宰”。
某一天早晨,武丁突然召集文武百官,郑重其事地宣布一桩大事:自己“夜梦得圣人,名曰说。”他按梦中所见圣人形象,逐一对照朝堂上的百官,结论是:“皆非也”。于是便命群臣们拿着“梦中人”画像去民间找寻,终于在傅险一地找到一个名叫“说”的容貌相似者。
这个“说”,当时正在傅险一带筑路,《史记》中称为“胥靡”,即奴隶或刑徒身分的苦役。“说”被带进王宫,武丁一见即大喜曰:“梦中所见圣人正是他。”
武丁便请教他复兴殷商之策,“说”似乎成竹在胸,条条切中时弊。武丁听罢赞赏不已,认为“果圣人”,便当场向群臣宣布“举以为相”。
之后,殷商得以大治。武丁将傅险之地赐予“说”,“号曰傅说”。
《史记》中的这段记载,看起来似乎神乎其神。武丁梦见圣人,却果真找到一个相貌完全一样的傅说。
其中的“猫腻”大抵是:武丁事先已打探到甚至于见过傅说,认定此人乃国家中兴的栋梁之材。但傅说地位卑贱,殷商的贵族集团可能很难接受由一个奴隶来主持一国大政。殷商人信鬼神、崇占卜,武丁或许正是掌握贵族们的迷信心理,才杜撰出一个“上苍托梦引荐圣人”的故事,巧妙地让一个奴隶迅即擢陞至国相。
而那些王公贵族们虽眼谗那国相的“肥缺”,也只得唯天命是从。
上苍赐予这位傅“圣人”,从此成为武丁治国的“智囊”。在傅说的鼎力辅佐下,商王朝出现政局稳定、经济繁荣、疆域拓展的兴盛局面,史称“武丁中兴”,《史记》说“殷国大治”。
据考古资料显示,武丁在位五十九年间,是商朝最繁盛的时期。
傅说的从政经历,《墨子》、《国语》、《吕氏春秋》等均有记载。傅说的经典治国执政言论则出现于东晋时期的伪古文《尚书.说命》中,分为上中下三篇,故简称《说命三篇》。
上篇系傅说初见武丁的过程及劝武丁虚心纳谏的言论,其中的经典有“惟木从绳则正,君从谏则圣。”意思是:木依从绳墨砍削就会正直,君主依从谏言行事就会圣明。
中篇为傅说向武丁陈述治国方略,其中有传世不绝的名言“非知之艰,行之惟艰”。傅圣人告诉武丁:不是知道它艰难,而是实行它很艰难。傅说的这一名句,体现出中国古代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史观。
下篇则为君臣共勉之辞,大抵利国利民。
后世多尊傅说为“圣人”、“天神”。屈原、李世民、杜牧、王维、司马光、苏轼等人,均曾撰文赋诗,颂扬他的卓才高德。
李清照“最任性”一首词
说起古代最著名的才女,李清照绝对算得上其中之一,李清照的一生,却鲜有欢乐,大多数时间都是孑孓一人,孤单寂寞,而她的作品,也流露出一种悲伤的气氛,比如著名的“三瘦”:“新来瘦,非干病酒,不是悲秋。”、“知否?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”、“莫道不消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。”有的时候,李清照却也体现出了一身豪情壮志,比如那句著名的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”。同样也带着些许的悲凉。
公元1084年,李清照出生在了济南的书香门第,她的父亲,便是当朝的礼部员外郎李格非,受到了良好诗文熏陶的李清照,“自少年便有诗名,才力华赡,逼近前辈。”从而受到世人称赞,有着更好的学习环境。
到了宋徽宗时期,1101年,18岁的李清照,遇到了自己一生的伴侣,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,当时赵明诚的父亲,是朝廷的吏部侍郎,两人门当户对,情投意合,顺理成章的走在了一起,而这,也是李清照一生当中最为快乐的时光。
正是在这一年,李清照写下了平生“最任性”的一首词,专门向丈夫撒娇,这就是《减字木兰花》:
卖花担上,买得一枝春欲放。泪染轻匀,犹带彤霞晓露痕。
怕郎猜道,奴面不如花面好。云鬓斜簪,徒要教郎比并看。
当时的夫妻二人,虽然是贵家子弟,然而因为“赵、李族寒,素贫俭”,赵明诚又还在太学读书,因此两人告假团聚的时候,必须先要到当铺典当几件衣物,换一点钱,然后来到热闹的相国寺市场,购买他们喜欢的碑文,和果实。
上述的这一首诗,描绘的正是一种这样的场景,李清照娇羞的询问赵明诚,她和花谁更漂亮?小女儿的心态浮现于纸上,却成千古名作流传至今。
然而在此之后,李清照的境遇,便开始急转直下,出嫁后的第二年,李清照父亲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,在朝廷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失势,而到了1103年,朝廷下令,“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。”这也迫使有着皇室血统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分离,女诗人不得不收拾行囊,跟随父亲被遣送到了老家,一直到1106年,李清照才重新得以返回汴京,和赵明诚团聚。
期间赵明诚进入仕途,生活有所好转,然而到了1129年,赵明诚出入江甯知府,一件事情却再次让他丢掉了官职,当时御营的统治王亦在深夜叛乱,被早已准备好应对的赵明诚下属击溃,然而正当下属向赵明诚报告的时候,却发现他利用绳子逃之夭夭,这件事情,让赵明诚丢掉了乌纱帽,而李清照也为丈夫的行为所不齿。因为兵乱,他们匆匆忙忙向江西逃亡,到了乌江,李清照吟诵出了那一首著名的《夏日绝句》,来歌颂不肯过江东的项羽,而赵明诚听后又羞又愧,从此一蹶不振,数个月后便疾病发作而亡。
而李清照带着丈夫的藏书,以及他没有写完的作品,继续开始自己的漫漫长路。
2024.12.12.